理论与改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廉洁文化: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任务

    齐卫平;

    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项目。廉洁文化建设关系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巩固、执政党作风建设目标的实现,关系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探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各项战略部署,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纵深推进,必须在加强廉洁文化建设上取得新发展、创造新成绩、实现新突破。新时代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的时代任务,是建设党内政治文化的路径依赖,是凝聚党心民心的氛围营造,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举措,是确保党“三个不变”的力量支撑。

    2024年01期 No.255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李武装;

    在“以文明求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最新精神标识,是新时代中国向世界表达自身形象的文化名片,是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文化战略及其宣传思想主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其出场不仅表征着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蕴含的“文化生命体”因子和“历史主动精神”被全面激活,至关重要的是,透射出我们正努力将那个“古今中西之争”——实质是“中国向何处去”问题,转换为文化古今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以及以中国智慧并“焕新之力”促进文化“涵化”的志气、骨气、底气。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审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当优先基于大历史观探赜索隐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这三者不仅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大写的逻辑”谱系,而且包蕴并体现着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无论是从历史逻辑还是理论逻辑出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上不啻于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方法论基础上的新的政治文明史观的书写或塑造;着眼于实践逻辑,则应进一步拓展和落实其在政治表达、民族团结和文明互鉴等具体维面之实际因应功效。

    2024年01期 No.255 1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探寻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第二个结合”的乡村范式

    郑文宝;

    乡村道德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具化和深化。乡村伦理道德展现形式的多元多样并不否定其本质上的趋同,这为乡村道德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逻辑可能。乡村的自治传统以及“乡规”“民约”的交替演进规律,实证着当前乡村道德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可能。乡村道德共同体建设既要遵从马克思主义价值原则又要兼顾乡村传统,实质上就是在探寻“第二个结合”的乡村落实方案。马克思主义伦理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需要在厘清二者伦理互通基点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伦理的乡村化以及乡村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的乡村化,是指乡村道德共同体建设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道德建设规律、蕴含马克思主义道德内容。乡村优秀传统道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要将耿直淳朴的乡村原生伦理,升华为理论化、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性样态。

    2024年01期 No.255 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党的建设研究

  • 系统观念视域下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乔贵平;王洪超;

    把党的建设作为伟大工程来对待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贡献,更是运用系统观念的典范。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对一定时期党的建设系统工程的顶层谋划和全局把握。从系统工程角度整体性部署党的建设经历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直到“五加二”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演变的历史谱系,勾勒出党统筹推进自身建设、不断深化对自我革命规律的认识。系统观念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指导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发展。“五加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以重大原理性理论成果标志着党对自身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百年大党的布局形态之演变积累了丰富经验:坚持顶层设计,及时回答好“如何建设党”的时代课题;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的伟大工程;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坚持自我革命,持续破解大党长期执政的深刻命题。

    2024年01期 No.255 4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政党调适与国家治理——基于发展党员两组数据的走势分析

    郭台辉;徐凯东;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国家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始终肩负国家治理的政治使命,并以自我调适来推进实现国家治理的阶段性目标。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如何为了国家治理而自我调适?国家治理的阶段性要求是政党调适的具体方向,而发展党员是政党调适可操作的一种组织策略。以此为解释框架,文章对全国与地方(D县)两组发展党员的数据进行走势分析,比较建立党组织与发展党员的重点领域、规模及速度在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家治理的阶段性目标而主动进行自我调适,其中,发展党员的重点领域是按照政权系统—群团组织—社会经济领域的逻辑次序展开,相应的阶段性任务是巩固政权,在社会经济领域中提高党组织覆盖率,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注重提升党员发展质量。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具备丰富的自我调适经验与智慧,始终掌握国家治理的领导权。

    2024年01期 No.255 5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政治学研究

  • 国家的城市及其限度——从政治仪轨到人民至上

    姚尚建;

    在城市发展史中,城市参与了现代国家的建构,现代城市从单一的国家权力表征逐步嬗变为资本与社会的空间结果。基于工商业的快速推动,国家对于城市的控制开始松动,城市在世界范围的增长也把大大小小的城镇纳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城市体系之中。但是不受控制的、基于资本的权力同样支配了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进而损害了城市的核心价值。人民国家意味着人民主权,国家的城市与人民的城市拥有一致的政治目标;城市增长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高水平的城市治理和高标准的公共生活,正是这一目标的体现。而实现这一目标仍然需要国家以妥善的形式重新进入城市,在权力自我约束的前提下,以人民性统领城市性,以人民性规范城市发展路径。

    2024年01期 No.255 72-8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数字时代专题

  • 以“生命政治”之名:在数字时代重思福柯的治理术

    柳亦博;

    治理术是理解福柯治理思想的重要切面,通过对不同时代治理术的剖析,可以找到福柯有关生命政治思想的诞生源头。治理术可以被划分为16世纪之前的治理权术、16至19世纪的治理技艺、20世纪以来的治理算术,它们分别由统治权力、规训权力和摆置权力创制,旨在实现的治理则分别为“对人口的治理”“对国家的治理”以及“对想象力的治理”。其中,治理算术作为数字时代治理术的被异化形式,以一种隐蔽但强力的方式操纵社会,并由此产生了许多自身难以化解的风险。数字时代的治理应当重新回到“人的解放”这个核心议题,将实现“生命平等”和提高“生命质量”作为建构一种新治理术的核心主张。这种新治理术的实质是一种政治哲学,而福柯的“生命政治”概念则为建构这种政治哲学提供了相当充分的思想资源。

    2024年01期 No.255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从数字帝国主义到数字帝国:数字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逻辑

    温旭;

    数字帝国主义依旧是一种帝国主义,其得到国家主权的维护,强化了以数字资本主义为根基的数字资本的帝国主义,呈现出数字资本和数字地缘政治的“双重逻辑”。数字帝国超越了数字帝国主义,将数字全球秩序转化为数字资本操控的内在向度,并与国家主权共同表征为弥漫式的数字主权。数字主权并没有拒绝其在扩张过程中所遇的其他数字力量,而是将这些数字力量吸纳进其数字权力空间。数字主权的超法制化对无限又畅通的数字公共领域施予超常的规则,并逐步被数字资本运作的规则所替代。数字帝国是借助数字自由主义的数字政治模式支撑其数字全球秩序的一种数字权力机制。数字帝国并没有构建数字权力中心,而是构建了数字劳动和数字市场的全球架构,企图将一切数字权力关系都归入数字全球构序。数字帝国权力的实质是数字生命政治操控,数众具有翻转数字生命权力的潜能,把数字生命政治重塑成数字解放路径,从而在反抗数字帝国中寻求数字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出路。

    2024年01期 No.255 9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基层治理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县域自主性治理——基于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的考察

    翟坤周;毛磊;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作为当代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与实践展开的“历史性—空间化”范畴,为“城乡中国”时代“并联式”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破解城乡之间结构性难题、重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既有实践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要素结构”和“空间结构”整合的县域自主性治理过程,仅从“家户—村落”的“村庄治理”小尺度,或模糊“家户—村落—乡镇—县城”外向贯通性的“县域治理”大尺度、不从“家户微型圈—村落小型圈—乡镇中型圈—县城大型圈”构成的“空间连续体”“功能有机体”和“市场统一体”的“县域单元”出发,将极大制约各类资源要素向“乡镇”和“村庄”融入,影响城乡融合引领乡村振兴质效。考察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党建体制融合型”“空间结构融合型”“文旅业态融合型”“人口流动融合型”“数字技术融合型”等5个城乡融合发展县域自主性治理模式发现:建构基于“空间—要素”结构共治框架的县域城乡融合自主性治理共性范式,以“主体推动—过程驱动—政策联动”三维互动实施机制全面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县域自主性治理能力,对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和实践意义。

    2024年01期 No.255 11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 空间生产视角下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营造——以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为透镜

    颜昌武;杨怡宁;

    共同体蕴含情感性与空间性两个基本要素。既有的社区共同体研究较为突出社区认同等情感性要素而忽略其空间性要素,而今天的城市社区作为邻里空间,承载着各种关于空间连接、割裂与冲突的社区记忆,因而有必要把空间性带回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基于南方G市J小区电梯加装的田野调查表明:电梯加装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的生产过程,也是作为社会关系载体的社会空间生产的过程,还是作为精神空间的价值观念的再生产过程。在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要营造好社区治理共同体,就要在强调社区物理空间特征的同时,重视社区作为社会空间在丰富社会联结方式、重构社会关系方面的独特价值。

    2024年01期 No.255 126-138+16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调适与弥合:基层“缝隙治理”中的政策执行研究

    崔晶;

    中国基层政策执行是在国家与社会间的缝隙场域中发生和推进的。在这一背景下,既有研究强调的简约治理或复杂网络治理都难以有力地解释政策的有效执行。在环境压力和组织资源约束背景下,基层政府在时间、空间和政策过程维度上发展出政策执行的各种调适机制,即借助日常与重要工作的共存、督察与迎检的联结、政策执行与考核的融合,来缩小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在发展、治理和政策上的差距,进而弥合科层体制与基层自治之间的缝隙。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组织与环境间张力拉紧,政策执行的弥合作用相应消减。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还需借助基层“松散关联型”治理结构缓解政策执行压力,促进党建引领下各类社区合作组织对于社群合作的引导,形成一种松弛而整合的城乡基层治理新格局。

    2024年01期 No.255 139-15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过程中的多维结构变迁与能动者策略

    叶贵仁;蔡龚涛;

    推动执法权属地化与综合化是夯实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一环,但在政策实践中,并不必然带来治理效能的提升。事权下放后,基层治理结构的实质性变革如何形塑执法主体的行为策略,以提升事权承接的有效性,是亟待回答的重要议题。文章从“结构—过程—功能”的视角出发,对一个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行系统考察,构建理解多维结构变迁中能动者策略生成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在改革过程中,综合执法部门所嵌入的横向结构在权力、责任和资源维度发生系统性变迁。执法主体在基层治理结构所设定的规则约束与行动空间中,基于复杂性和概率性两个维度,划分四种类型的执法任务,并能动地创设动员式、裁剪式、扩容式等执法策略,衔接再配置的结构性要素与复杂外部事务治理环节,从而有效回应“块块”运作规则和事权下放的内在要求。

    2024年01期 No.255 152-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